close

從我被陳金城出千~~ 不~不~ 是接了潘校長的工作後,已經過了一星期了。

    在經過了一星期的自暴自棄並經歷了Bubler-Ross Model後(PS.1),我還是含著眼淚、帶著微笑,背起行李驅車前往學校。想到接下來我要住在那半年,每天都得面對一堆社會邊緣人,就感到非常無力。此時的我,也只能不斷地告訴自己有無數的蘿莉和冬月老師們等著我去解救。

 

可以自由進出的學校

 
    我要工作的這所學校,是一所離市中心只有30~40分車程的市立國中,算起來也不算是郊區。不過在順著導航過了一條不小的橋後,映入眼簾的景色卻勾起我一點思鄉情緒。首先最明顯的就是大樓不見了,沿途都是不超過2層樓的矮平房,有時候會有一段路是都沒有任何房子,兩旁就只有樹然後有時樹上還不知道吊著什麼。(後來我去問才知道那是死喵,這布置也太有創意惹😅) 這樣完全沒大樓的平房街區,真的很像美國的住宅區! 我們通常在市中心上班,而大樓也都集中在市中心,下班回家時,在路上看到的就是這個景象。忽然我有一種回到家的錯覺! 說時遲那時快,我馬上給自己兩巴掌,告訴自己:「這一定是幻覺! 我接下來要跟一群邊緣人一起生活半年,我可千萬不能有什麼回到家的感覺!!!😱」
 
    於是一路上,我想反轉方向盤U turn 的衝動,也隨著道路旁的雜草高度一起升高 😆。就在我的焦慮要破表時,我忽然眼前一亮…… 那道金光是什麼? 大大的紅色數字配上那熟悉的叮咚聲~ 不就是傳說中失落的小七嗎!!! 我總算是理解了「偏鄉小七都會有佛光」是什麼概念惹 😆  對我來說,它就跟一間十字架會發光的教堂一樣,格外令我安心。如果500公尺內有小七,那麼我應該是可以不用太擔心生活上會有什麼不方便吧? (我發誓這篇絕對不是小七的業配文!) 這個地方在行政上是XX市的一個區,我就姑且稱之為春日部(下一篇會說明原委),因為它真的就像一個小鎮,聯外主要道路大概只有2~3條。這個地方還算應有盡有,就是少了醫院。(這似乎也是一個城鄉差距的指標?) 小攤販和飲料攤相對地多,大家可能在自家門口就做起生意,相對於都市的生活,這裡步調慢許多,感覺上人們過得也較悠閒。想到這裡,我又馬上給了自己一巴掌:「跟你一起生活的都是邊緣人!邊緣人!邊緣人! 這一切都只是幻覺!😱」
 
    就這樣我終於來到了老潘的學校,那是一間有約800~1000名學生的國中。它的四週是被民宅所包圍的,學校的建築及腹地和社區的住家都只隔著一條大馬路,而學校和環校人行道間就只有一道連小學生都跨得過去的小矮牆。也就是說,想要逃學翹課只是分分鐘的事惹~ 😒  這樣的設計還真的不常見,因為除了會有校安顧慮外,如果學校一早有活動或者校內的廣播及上下課鐘聲,可能都會對週遭的居民造成噪音干擾。但我對於這樣的設置是頗喜歡的,因為要出去買東西吃很方便! 😀  這間學校的外觀設計感覺有點像是中國寺廟,在屋頂、柱子…等都可以看到這樣的風格,主要的校舍是四大棟連在一起的,感覺上就是四合院的概念,整體感覺是方正、整齊、舒適的。(我覺得再講下去還不如直接告訴大家是哪間比較快😅 )
 

我家門前有茶壺

 
    在抵達學校後,校長和主任當然也不免俗地帶著我來一場「校園巡禮」,這個活動,美國的學校對新生也會做,就是我們常說的 Orientation。在走遍各處室、辦公室及教室操場等地方後,我們又回到了總務處。其實我最想看的就是接下來我要住的地方,結果就是總務處 😅  ! 我的住所就是總務處的交誼室隔出來的一間小套房,大小約10平方呎。從小套房的配置,看得出來學校也是有用心的,有一張單人床、衣櫃、置物櫃、書桌、冷氣機和一台脫水機。不過房門一打開就是交誼廳,放了一套ㄇ字型的客廳桌椅加上一組專業泡茶用具。這一看就知道大事不妙了,我絕對沒辦法在上課時間偷跑回來睡懶覺的 😑 ~  而且因為套房是用木板簡單隔出來的,隔音效果非常差,大概總務處裡的人說話我都能聽得到,同樣地,我如果在房間裡看SOD,全辦公室的人也一定都聽得到的! 唉~ 😐    交誼廳裡呢,除了這些還有一台公用的大冰箱,我當然也可以用,但想必應該也不適合放些什麼酒吧。😅  然後有一台電視,那種頻道只有10個不到還有點訊號不好的那種,不過還好反正我也用不到。不過,至少住得比鬼塚好多了。😅
 
    這樣一路走來,我心中最是困惑的只有一點: 在短短車程不到40分鐘的距離,怎麼會出現顯著的城鄉差異呢? 台灣這麼小,這40分的車程大概也不到20哩,居然從都市計畫和硬體就能有顯著的分別出現。說真的,就地理位置上,就如我對校長說的:「It shouldn't be rural or at least not in my dictionary. 」但是校長卻告訴我,雖然硬體還算不錯,但是經費及師資資源已有城鄉差異出現了,而學生的學業及升學表現也同樣地呈現出城鄉差異。這現象其實是令我感到困惑的,不過我想我接下來有六個月可以進行些田野調查,應該會有助於理解這現象的成因才對。
 
    在看完了學校的每個角落,也確認了自已的住所後,最後的重頭戲當然就是去看看我的班級教室,見見我的小鬼頭們。為了這一刻,我在心中已經演練不下100次的華麗登場惹。到底是一見面馬上下馬威,讓他們知道我是狠角色,還是直接穿著馬克52鋼鐵裝以英雄跳躍現身呢? 其實我完全沒想法 😫  雖然不是第一次當老師,但不得不承認也是有小緊張。
 
    就這樣帶著既期待又怕傷害的心情隨著輔導主任的腳步,一步一步地往教室前進。走著走著,我忽然感到奇怪! 因為一般來說,在老師來之前教室應該是會吵成一團才對,但是我都快走到教室門口了還聽不到任何聲音?! 此時,我腦海裡忽然閃出星哥在「逃學威龍」裡的各種招式,這下我真的緊張起來了! 到底是哪招? 頭上會不會掉水桶? 還是門上裝C2炸藥之類der ?
 

此時輔導主任已經到了門口了,當他打開門時一切就會揭曉,我都已經拿手機準備好錄下這一切並迎接他的慘叫惹~ 到底究竟他會中哪招?   我們下回分曉~!!

 

喂~~ 不是這樣的吧~~  

 
當主任一打開門~ 我是真的驚呆了!!!😱  因為教室空無一人!!!
學生呢??? 當時主任給我的表情,我一輩子也不會忘!
是的!就是夢遺大師的這張臉! 😮
 
 
 

是的! 我的第一個工作內容就是要把這教室裡的學生找出來! 靠北啊~這是什麼屎缺! 一個都沒有! 是要我去觀落陰找學生嗎? 😫

 
PS.1: Bubler-Ross Model 是指人類在面對不可逆的打擊時,如死亡(癌症)時的5個階段,aka 哀傷的五個階段 (Five Stages of Grief)
 
 
 

 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鋼凜老師想一想:

城鄉差距是每個國家都會碰上的問題。造成這個現象的因素非常多,從一般最常見的地理交通到較複雜的文化、經濟及產業結構等等,差距則是在各種元素交互作用的連續過程下形成的。美國也是有城鄉差距的,更有那種隔一條公路(或鐵路),就有治安差異的狀況。

但是~ 美國很大~

一直以來,我對於台灣的城鄉差距存有不少好奇。「在一個GDP是被定義為已開發又這麼小的地方,能有多大的差距? 」我本來是這麼想的,但事實卻是重重地給了我2拳。(請別問我為何不是3拳或4拳)當然貧富差距絕對會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,而這個現象在任何地都會有,也是各國政府都在努力解決的問題。台灣這麼小的地方,許多人都會想到另一個在亞洲、並且主要也是由華人組成政府在管理的國家- 新加坡。

新加坡的確就先後天的發展條件來看,還真的和台灣相似之處不少。不過,由於新加坡友善的移民政策,使得他們的外來人口達35%以上。(現在應該更高了)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週邊鄰國移入的,如印度、印尼、馬來西亞等國,就像各國的新移民一樣,這些外來的新移民也同樣地在一開始,成為社會上的相對弱勢。而在新加坡,這樣高的外來人口數,本身也必然就成了貧富差距的一個因素。

但是~ 新加坡很小~ 台灣也是

貧富的差距一直是相對性的,有沒有房、有沒有車、有沒有傭人…等,都是許多可以拿來當作比較的參考性指標。但是當人人都有車又有傭人時,那麼比的就是有多少輛車和多少位傭人了。目前在新加坡,經濟上層和下層的區分的確是從車和傭人的數量來區分的。雖然說比較的結果,可能還是70%的人是屬於下層的,但相較之下,台灣似乎還差得遠,至少我可以這麼說「新加坡社會相對地要比台灣社會要均富許多」。

我看台灣的政壇,一天到晚都有政治人物在發表政見時,表示會讓台灣或者哪個城市成為下個新加坡,或甚至超越新加坡。可見台灣應該有不少人發現,新加坡先後天的經濟條件及社會結構是和台灣相似的。(但實際上的差距其實是還蠻大的 😓  ,所以還是先追上再說吧! 😅  人家可是比車和傭人的數量多寡的~)

另外,我也發現了,台灣社會或者台灣政府看待城鄉差距及解決問題的角度,是和我們美國的做法很不一樣的。比如說,我工作的學校,其實硬體設備我覺得很不錯了,除了校舍蓋得不錯外,操場的跑道也新鋪的,新的大禮堂也快蓋完了。所以主要問題也就是為何我會來這工作 --- 師資及人力不足。我相信應該不少偏鄉或地處相對偏離市中心的學校,可能都有相同的問題。經費有多給了,但都拿去蓋漂亮好看的硬體而非軟體。我不知道這樣的決策方向,究竟是政府的還是校長的?又或者在校長辦學的KPI裡,硬體的建設會比較重要? 還是政府基於選票及政治考量,希望把錢花在人民較看得到的事物上? (這點我個人認為很有可能) 

我們美國的做法,剛好是完全相反的。當學校得到額外的經費或捐款時,最常做的是補新書。美國的書好貴的! 有時候還是靠書商或是圖書館捐的! 我們是不收什麼書本費的,因為用的課本全都是舊的。我從小學到中學,用的科教書都是學校給的舊書,也就是學長姊留下來的。(是的~ 上面多少都會有筆記及各種塗鴨) 當然,你也可以自已買新的,但是那個價格大概就跟大學生的教科書差不多。一般來說,美國人都不會買。就算你用新的,你畢業後也用不到,大概也是捐給學校傳下去用。我還蠻喜歡這種做法的,因為一來這是很環保的,二來如果運氣好被發到一本學霸用的課本,自已剛好省掉找重點的時間。(然後通常數學課本都是跟新的一樣 😂  )

除了補新書外,美國的學校還會把經費花在設立新課程、增聘所需師資、增進學務及校務系統的運作(如線上作業及選課系統,是的~ 我們從七年級開始就跟大學一樣要選課上了)…等較偏向軟體部分的加強,最後再從與學生學習和生活最相關的硬體開始。當然會這樣做的原因很多,其中一個就是軟體修正或補強的本益比是很高的,花少少的錢在短短的時間內,就能創造出大又長久的效益,why not? 不然你蓋個大禮堂少說也是一年半載的,先不說施工期間對師生的影響,蓋好了到底一學年下來會用多少次? 而硬體的部分,老美最愛蓋的就是圖書館了,其次才是美式足球場、籃球場等硬體,校舍絕對是排在最後的,所以很多美國學校看起來就是老老舊舊的,反而圖書館和球場又大又漂亮。

台美的差異可能是思維差異,也可能是文化差異,或者是行政系統的差異。但是如果在資源充足的前提下,城鄉差距一直沒有變小,甚至還加大,恐怕政府絕對是難辭其咎。這個部分,有可能我接觸的群體還不夠多,又或者真的是沒太多人在關注,我尚未在台灣社會聽到太多聲音,實在可惜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鋼凜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